搜索
菜单
1902年,怀着对救国之路的探寻,鲁迅东渡日本。初到东京,这座繁华的城市在他眼前展开了一幅全然不同的画卷。
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喧嚣的时代,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,西洋文化与本土传统相互碰撞融合。鲁迅置身于一群中国留学生中间,他们有的剪了辫子,头顶着被称为“富士山”的奇异发型,穿着华丽的学生制服,在灯红酒绿的东京街头穿梭嬉戏,沉迷于歌舞升平,全然忘却了出国求学的初衷。鲁迅对此深感失望与愤懑,他清楚地意识到,这些人并非能担当起拯救祖国的脊梁。
于是,他毅然离开东京,前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,希望能通过学医,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,进而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。仙台的生活艰苦却也宁静,鲁迅在这里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藤野严九郎先生。藤野先生教学严谨,对鲁迅关爱有加,不仅细心地为他修改讲义,还尊重他的民族,从不歧视他。在藤野先生的课堂上,鲁迅认真学习解剖学等知识,他渴望掌握精湛的医术,以实际行动去改变些什么。
然而,课堂上的一次幻灯片事件,彻底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。当屏幕上出现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日军砍头的场景时,周围的日本学生欢呼雀跃,而鲁迅的心却被深深刺痛。他突然明白,医学并非紧要事,愚弱的国民,无论体格多么健全茁壮,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。第一要著,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,而善于改变精神的,他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。
就这样,鲁迅决定弃医从文,从仙台回到东京。他开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筹办文学杂志《新生》,虽然杂志最终未能如愿出版,但他并未气馁。此后,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,翻译外国文学作品,在文字中不断探索、思考,试图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国人。在日本的这段留学经历,如同一场深刻的洗礼,让鲁迅从一个单纯追求医术的青年,成长为一位立志以笔为剑、以文字为武器的思想斗士,为他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的伟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这段经历中的种种遭遇、感悟与抉择,都化作了他灵魂深处的火种,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,不断燃烧,照亮他前行的道路,也照亮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。
优选知名院校,选校不再迷茫
真实成功案例,助力留学梦